首页| 捐赠| 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名录 > 全职教师 > 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

李晔

李晔

 

 

 

职 称:教授

 师:博士生导师
所在系: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

办公室: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路268, 科学楼,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

电子邮件:yeli2002@zju.edu.cn

 

研究领域

神经发育学、认知行为学、系统神经生物学、神经管理学

个人简介

 如何通过研究大脑皮层的发育机制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的感觉和认知功能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李晔教授为之长期奋斗的研究方向。

关于“天生与后天”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上百年。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特指脑的功能哪些是内源因素决定的,哪些是可由外源环境因素改变的。功能性柱状结构(functional columns)最初由Mountcastle在哺乳动物的体表感觉皮层(somatosensory cortex)发现,之后Hubel Wiesel在视皮层(visual cortex)中也发现类似结构。这种结构被认为是链接脑功能和结构的皮层基本单元(basic cortical processing units),这一发现也标志着神经生物学新的时代的开启。在视皮层中,神经元对不同视觉刺激(例如视觉刺激的不同空间朝向以及运动方向等)均有不同的选择性(orientation and direction selectivity)。李晔教授通过小鼠及雪貂(ferret)等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视皮层的不同功能对视觉经验(visual experience)和神经元发育谱系(cell lineage)有着不同的依赖性。其中,运动视觉经验(visual experience with motion stimuli)对雪貂视皮层运动方向性功能柱结构(functional columns of direction selectivity in ferret visual cortex)的发育具有指导性作用("an instructive role")。这项研究显示皮层的快速可塑性(rapid plasticity)超过了先前学术界的判断(参见 Li et al Nature 2008另外,李晔教授发现了小鼠视皮层空间朝向选择性(orientation selectivity)和神经元发育谱系有直接相关性("clonal-functional relationship"),即:来源于同一发育谱系的“姐妹”神经元(clonally-related "sister cells")具有相似的朝向偏好(orientation preference),这项发现首次直接证实了 Rakic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皮层发育“径向单位假说”(radial unit hypothesis),为理解皮层神经环路(cortical neural circuits)之 结构-功能关系的发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型(参见 Li et al Nature 2012)。李晔教授将利用新一代的遗传工具及其各种脑成像技术,通过在体实验,可以在细尺度解剖神经环路的同时实现同步观察神经元环路变化。

   李晔教授致力于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将光学成像技术和神经发育学的方法结合应用于认知行为学的研究,从而将发育生物学和系统神经生物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2015年李晔教授入选“国家青年千人”。

职业经历

2010 博士后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研究组

2015-至今 教授 浙江大学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 /bet365在线娱乐城 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

教育背景

2002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学士

2008 美国杜克大学 神经生物学博士

当前研究

1.探索小鼠视皮层clonal-functional relationship的神经元环路(neural circuits)基础;以及环路中神经元的连接和功能性是如何由发育谱系(cell lineage)、神经元的活动(neural activity)和后天经验(experience)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2.探讨如何将感觉视皮层的clonal-functional relationship概念扩展至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从而研究“认知”是如何编码的以及这些功能单位是如何通过学习来修饰的。

3.通过合作,开发清醒猴全脑皮层持续双光子钙成像技术(chronic two-photon calcium imaging across all cortical layers in awake, behaving nonhuman primates)